兒童生長曲線•看透透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慧如
參考資料/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讓孩子吃喝玩樂甩肥肉》蕭敦仁、半月工作室合著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演出/漂亮媽咪:Mei Wei、可愛姊妹:Joy+Chloe

不知不覺,家中的寶寶一點一滴長大了!
新手爸媽是否瞭解寶寶的生長曲線呢?在兒童健康手冊裡有一張圖,你知道如何使用嗎?其實只要善用這個表,就能掌握寶寶的生長狀況喔!另外,提醒爸比媽咪,寶寶的營養與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哺餵母乳、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接受兒童預防保健,都是讓寶寶更健康的小撇步喔!

兒童生長曲線•從何來?
目前臺灣使用的兒童生長曲線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發佈之兒童生長標準,做為嬰幼兒生長曲線之使用參考,而世界衛生組織(WTO)是以跨國合作的方式,選取符合以母乳哺育並適時添加副食品、有良好的衛生照護、媽咪不吸菸、處於良好健康…等相關因素共8440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人種及文化的0∼5歲兒童,進行分析其生長發育以繪製適用全球0∼5歲的兒童生長標準曲線圖,並於2006年發布公世界各國參考。

爸比媽咪可以在兒童健康手冊之中發現有一摺頁,就是兒童生長曲線圖,有正反兩面,分別是男孩、女孩身長(高)、體重與頭圍…等3個生長指標的百分位圖,每張圖上均有5條曲線,由上而下分別代表同年齡層之第97、85、50、15、3百分位。

小知識!原版VS.新版
由於國內、外,過去所用的生長標準大部份都採用餵食配方奶的嬰幼兒,而餵食配方奶嬰幼兒比餵食母乳之嬰幼兒體重增加為快。然而,新版兒童生長曲線與原版之最大不同處,在於新版兒童生長曲線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以跨國合作方式,調查了餵食母乳並在良好健康環境成長的兒童生長情形。因此,可避免將餵食母乳的嬰兒誤判為體重不夠的情形。

使用兒童生長曲線•3+1步驟
手邊的兒童生長曲線圖,爸比媽咪該如何運用呢?只要簡單3+1步驟,請跟著我們一起劃出專屬於寶寶的健康生長曲線吧!

  • Step1、先看橫座標
    爸比媽咪可以按照寶寶的性別,先找到橫座標所標示的寶寶足月/年齡,例如:寶寶目前是8個月大,就選擇橫坐標寫著「8個月」的位置。

  • Step2、再找縱座標
    再分別找到縱座標上的身長/身高(公分)、體重(公斤)與頭圍(公分)數值,例如:身高73公分,就去看位於70∼73公分之間的範圍,找到73公分的位置。而體重與頭圍也是採取相同方式。
    爸比媽咪如果仔細查看兒童生長曲線圖就會發現,身長/身高圖在2歲時的曲線有落差,主要是因為測量方法不同;2歲之前是測量寶寶躺下時的身長,2歲以上則是測量站立時的身高。

  • Step3、發現交叉點
    依據剛剛找到兩條線的交叉點,就是寶寶當下的生長落點,可比對到寶寶在同年齡層中所佔的百分位。以滿1歲男孩身長75公分為例,其身長百分位圖大約座落於第50百分位,就表示在100個1歲大的寶寶中,這個男孩的身長超越50人,排在中間位置。

  • Step4、將點連成線
    從出生開始,爸比媽咪可以將寶寶的身長/身高、體重與頭圍數值一一標記,這些落點所連成的曲線就是寶寶的生長曲線囉!

Point!生長曲線的判讀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指出,一般而言,嬰幼兒之生長指標若落在第97及第3百分位兩線之間,均屬於正常範圍,如果超過第97百分位或是低於第3百分位時,就要考慮寶寶的該項生長指標有過高或過低之情形。

兒童生長曲線•3指標
爸比媽咪在上一段落學會查看兒童生長曲線了,也瞭解寶寶落於哪一條百分位,但是這些指標分別代表哪些意義呢?身高太高、太矮;體重過重、過輕或者頭圍太大、太小可能是出現哪些?又該如何處理?

  • 指標1、身高
    足月新生兒誕生的平均身長為50公分左右;從出生到第六個月,平均每個月會長2.5公分;從第七個月開始到1歲,平均每個月長1.3公分,身高約為出生時的1.5倍。也就是說,寶寶在出生0∼1歲之間,大約可長高25公分。
    在1歲以後的成長速度會逐漸趨緩,1年約10∼11公分;2歲以後1年約長8公分,到6歲前每年約長5∼6公分。而學齡後的孩子一年平均長4公分。如果4歲以後每年身高成長少於4公分,就要特別注意。而接著要到青春期才會有另一個成長高峰,這個階段一年甚至可以達到10公分的生長速度。
    太高
    每個爸媽都希望自己孩子「高人一等」!陳慧如醫師指出,其實,身高太高大並非是件好事,可能會有性早熟問題。太高的孩子可經由內分泌科醫師評估理想標的身高,再配合其他檢查(如:抽血)來排除是否有性早熟之疑慮,也須照X光檢查骨齡,查看腦下垂體是否正常。
    骨齡檢察
    檢查骨齡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照一張左手掌X光片就可以判斷孩子目前的骨齡。骨齡和實際年齡不一定相符合,倘若提早或延後發育2年都算是正常範圍內。
    太矮
    身高過於矮小的孩子有可能是內分泌系統、生長激素或是有合併先天性症候群,都可以單純造成身材矮小。不過,陳慧如醫師表示,單純缺乏生長激素的孩子並不多,必須再透過更嚴謹的檢查;倘若實為生長激素不足,以注射方式能夠補充生長激素。另外,孩子的睡眠時間若晚於10點半,其實就會錯失自己體內生長激素作用的最佳時段。
    身高也會遺傳
    孩子的身高表現除了可能是罹患疾病之外,爸比媽咪的遺傳影響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專業小兒科醫師會先計算孩子的理想標的身高,再檢視生長曲線是否超過或不到理想標的身高的生長曲線。歷經詳細檢查之後,若結果均屬正常,才會歸因於體質性矮小或是與遺傳有關。
    理想標的身高計算方式:
    小男生身高=(爸比身高+媽咪身高+11)/2
    小女生身高=(爸比身高+媽咪身高-11)/2
    計算出來的數據是預期成年後的身高,醫師會再根據理想標身高的曲線找尋相對年齡應該有的身高檢查是否符合正常曲線。

  • 指標2、體重
    足月新生兒的體重約2500∼4000公克,只要在這個範圍之內,都認為是合適的體重。寶寶在出生後的第2∼3天,因為生理性脫水,體重並無增加,甚至還有可能下滑,但過不久應該又會回復至原本體重,這是屬正常現象,不過,體重若是下降超過10%以上,就要多多注意囉!
    第一個月寶寶的體重應該比出生時多1公斤;從第二個月開始,寶寶每天大約增加35公克左右;第四個月的寶寶體重約為出生的2倍。寶寶到了1歲,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2歲時,約9∼15公斤;3歲,約11∼18公斤;4歲則約13∼21公斤;5歲時約13∼24公斤左右。

    太重
    基本上,在醫學定義之中,2歲以前的寶寶並無所謂的肥胖問題,只要寶寶沒有罹患先天疾病、身體健康、飲食與睡眠正常,即便生長曲線是落於第97及3百分位的兩端,寶寶仍屬健康,爸比媽咪無須過度擔憂。
    不過,2歲以後的孩子,根據2002年衛生署正式公布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作為評估兒童肥胖的基準。其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分)平方,所以就是kg/m2。例如:小明今年5歲,身高110公分、體重20公斤,其BMI值=20÷(1.1)2=16.5,未達過重。

    以BMI來評估


    年齡 過重
    (BMI≧) 肥胖
    (BMI≧)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2 17.7 17.3 19.0 18.3
    3 17.7 17.2 19.1 18.5
    4 17.7 17.1 19.3 18.6
    5 17.7 17.1 19.4 18.9

    資料來源/《讓孩子吃喝玩樂甩肥肉》


    *小寶寶過重,過度餵食惹禍

    如果是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體重卻超過第97百位,陳慧如醫師指出,經常是因為爸媽的過度餵食造成。只要聽到寶寶哭鬧,就以為他餓了,便急忙拿起奶瓶塞住嘴巴,寶寶一昧接受,吃太多,當然就過重囉!
    對於寶寶的哭鬧反應,爸比媽咪應該更有細心及耐性,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摸摸肚子或背後,體溫是否太高了?還是有小蚊子在搔擾他?或者只是想要爸媽一個溫柔的擁抱。排除生理不適與心理慰藉需求之後,才考慮是否需要喝ㄋㄟㄋㄟ了。

    *大寶寶過重,從飲食控制著手
    再大一點的學齡前孩子,體重太重,甚至是肥胖,爸比媽咪就要檢討孩子是否吃進太多甜食、零食,還是整天都坐在電視機前,一動也動,以致於運動量不足,或是正餐不吃都只吃零食或速食。
    陳慧如醫師建議從營養型態做調整,也就是藉由飲食來控制,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飲料攝取,減少速食與外食機會,並且爸比媽咪也要多花時間陪著孩子一起多運動,才能控制體重。
    太輕
    當孩子的體重偏瘦時,最常見的原因還是與營養狀況有關,為了足夠營養,4∼6個月的寶寶可以逐漸添加副食品;1歲左右可以將副食品當成正餐,還要注意各方面的營養素是否攝取充足。


    *特殊需求 建議高熱量飲食

    當寶寶的營養攝取不均衡或是挑食,容易導致體重偏瘦。像是6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較有自我想法或偏好,很有可能不想吃就不吃,太挑食的結果也會讓體重偏輕。另外,本身罹患慢性病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因時常氣喘發作或心臟的熱量需求增加,導致孩子即使正常飲食,但熱量需求還是供不應求。
    陳慧如醫師建議這一類孩子可以攝取高熱量飲食,不過有些媽咪認為讓孩子多吃澱粉類就可補充熱量,卻易形成飲食不均衡;爸媽可以記錄孩子的飲食日記,並與小兒科、營養師討論,以便進行調整。

    *均衡營養 少量多餐
    偏瘦孩子大多與挑食有關,陳慧如醫師建議爸媽多花點心思在食材的變化,有些爸媽從頭到尾都給孩子吃同樣的泥狀食物,對於年紀小的小寶寶或許還能接受;但是對於大一點的寶寶,已有自我喜好,不喜歡將所有食物都混在一起。爸媽可以參考適合寶寶的副食品食譜,多點變化,再配合可愛討喜的餐具或造型模型,增加寶寶的飲食興趣。除了增加食材變化之外,養成用餐時間的規律性也很重要,讓寶寶有「飽」和「餓」的感覺,餓了很自然地找爸媽吃東西。

  • 指標3、頭圍
    頭圍反映孩子的腦部生長狀況。在寶寶出生之後,腦部細胞仍處於生長發育狀態,不像是其他器官可能已經維持一定大小,尤其是嬰幼兒階段,腦部細胞快速生長。新生兒的頭圍約32∼37公分,6個月約39∼45公分,1歲約42∼48公分。

    過大
    孩子的頭圍過大就可能要擔心是否為水腦、積水…等特殊疾病感染或是代謝物質聚集在腦部,也就是先天性代謝異常,也是要透過檢查才能診斷,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進行顱部超音波,因為寶寶的囪門1.5歲才會關閉,所以,可先透過囪門進行顱部超音波檢查瞭解是否罹患這些問題。
    不過,有些頭圍過大的孩子是遺傳性,而且屬於體顯性遺傳,也就是爸比或媽咪其中一個人是大頭,孩子也是大頭。值得注意的是,必須事先排除之前提及的疾病可能性,如果孩子都沒有這些問題,身體發展也落於正常範圍,才能說他是遺傳性的大頭。

    過小
    過小的頭圍反應的是寶寶的腦部生長速度太慢了,通常會有問題的機率就蠻大,必須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是否有腦部發育問題。

    *頭型也很重要!
    寶寶的頭部有許多骨縫都是未骨化,因此,寶寶頭型會隨著腦部生長的速度快慢而有所改變。有些寶寶的骨縫過早癒合,可能只有某一條骨縫比其他條早癒合,就會導致那個部分無法再被撐大,因此頭型變得很奇怪—三角形、兩邊寬、前後短…等。
    一般的正常頭型應該是兩邊對稱,雖然睡姿也會影響頭型,但是當孩子逐漸成長,即便爸媽都讓孩子正睡,孩子也應該會自己會翻身,不會維持同一姿勢而導致頭型過於扁平。陳慧如醫師指出,如果孩子的枕骨太扁平,有可能是肌肉張力較低下,因而較少翻身,以致於頭部枕骨部位的扁平;有些寶寶則是頭部後方太突出,可能與染色體或先天性異常有關係。
    陳慧如醫師提醒爸比媽咪,若發現寶寶頭型有些不正常,應該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若經檢查發現頭骨過早癒合,就會考慮進行開刀手術,以免影響腦部細胞生長發育,不過,頭骨過早癒合的機率並不多,爸媽也別過於擔心!

    寶寶頭上的兩個洞?
    在寶寶的頭頂前半部中央位置有一「前囪門」,是由額骨以及左右兩塊頂骨中間的空隙所形成。因為位於骨縫交界,所以摸起來軟軟的,正常寬度應為2∼4公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逐漸縮小。在頭頂後半部中央則有「後囪門」是由枕骨與兩塊頂骨間空隙所形成,寬度約為0.5公分,有時候甚至摸不太到。

    *頭圍是健康的最後防線嗎?
    從兒童生長曲線的3指標──身高、體重、頭圍來看,一旦寶寶生病或發育狀態不佳,最先受到影響的哪個呢?陳慧如醫師指出,如果是營養攝取,導致熱量不足以及全身性疾病,如:氣喘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因為熱量攝取相對不足,這類型的孩子,先受到影響的是體重,再影響身高,最後才是頭圍,屬於不等比例。如果是先天性症候群或是染色體異常的孩子,應該就是身高、體重以及頭圍3個部分同時會受到影響,呈現等比例狀況。

生長曲線•趨勢更重要!
陳慧如醫師強調,除了觀察寶寶個別月/年齡的落點之外,兒童生長是連續性的,不能只看某一個時間點測量的落點。寶寶的每個階段落點都可連成線,這些生長連線也應該依循生長曲線的走勢。如果發現生長曲線在短時間內偏離超過兩條曲線的情況,也就是走勢變平、變陡或呈現鋸齒狀,都代表嬰幼兒的成長出現變化,需請醫師評估檢查。

何時紀錄生長曲線?
每次施打預防針時,醫護人員都會幫寶寶測量身高、體重以及頭圍,爸媽應該將這些數據紀錄下來。隨著健兒門診與預防接種的次數減少,孩子到了2歲以後,量身高體重的機會也跟著減少,爸比媽咪得繼續在家裡每個月定期測量這些數據來紀錄孩子的生長發展。
陳慧如醫師表示,目前兒童健康手冊上提供的參考表格是到5歲,其實直到孩子滿18歲以前都有相關的生長曲線指標可以參考。另外,爸媽幫孩子量身高體重時,最好固定一個時間,例如:在起床後測量,這樣就可以減少測量誤差。

早產兒,怎麼看?
針對早產兒或是出生體重較低的寶寶可能在一開始的生長曲線落點就偏低,陳慧如醫師指出,這類型寶寶若都跟著自己一定的曲線成長發育,只要不往下掉,應該就沒有太大問題。大多數到了2歲以後,身體發育狀態就自然追上來。

成長曲線的小迷思!
對於兒童的生長曲線,爸比媽咪總是有些小迷思,接下來就請專業的小兒科為我們破除這些不正確的迷思,才能給予寶寶一個健康的未來喔!

生長曲線數字,越大越好?
爸比媽咪總是希望自己寶寶是高人一等,頭好壯壯,身高是越高越好、體重越重越好…就像是考卷上的分數越高分越好,看到寶寶的生長曲線落在第97百分就很得意,感到有成就感。其實,陳慧如醫師表示,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存在著個體差異,只要寶寶在自己的生長曲線上穩定發展就是健康寶寶,爸媽不需要拿自己寶寶與其他寶寶做比較喔!

生長曲線是唯一標準?
生長曲線包含的身長/身高、體重與頭圍數值此3個指標,雖然是很直接可以反映寶寶的成長與身體狀態,但卻不是唯一的標準,一定會有例外。陳慧如醫生提醒新手爸媽,除了定期在預防注射健康檢查的同時,測量這些數值,並注意生長曲線是否落在正常的百分之外,有任何關於寶寶的問題,也應請教專業小兒科醫師,才能及早發現病情與治療。

何謂生長遲緩?
每位爸比媽咪都很關注寶寶的生長發育狀況,期待寶寶長得比別人好,但是當寶寶的生長曲線低於第3百分位一段時間,或是短時間內偏離超過兩條曲線,就有可能是生長遲緩。不過,不能僅因為寶寶身材矮小就稱之為生長遲緩,仍需配合寶寶的各階段發展指標,如:爬行、語言…等能力來評估,爸媽得多注意寶寶的成長,若有發現問題,才能及早治療。


陳慧如
現任: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羅東聖母醫院小兒科主任、小兒科專科醫師、小兒神經科專科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

 

 

植物指甲花白髮增色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