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併發症,媽咪要當心!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台安醫院婦產科醫師徐弘治
模特兒/溫柔孕媽咪珮儀
妝髮/余宛蓉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從懷孕到生產,媽咪會經歷許多生理、心理上的自然的變化。生產後身體會如何恢復正常的狀況、應做哪些觀察,都是媽咪必須注意的,才能在產後迅速恢復健康,亦能當個快樂的新手媽咪。

呵護產後身心變化
媽咪在生產後坐月子期間,身心都會逐漸恢復到正常,包括傷口、子宮以及情緒等等,假如一直持續有異常情形,例如出血、發炎、惡露持續,就可能是產後併發症所造成,必須及早就醫診治。

了解產後生理正常變化
台安醫院婦產科徐弘治醫師表示,產後併發症發生的機率不高,絕大部分的媽咪在生產後,身體會自然恢復。產後6星期稱為產褥期,經歷產褥期,身體會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少數產婦會發生出血、傷口感染、乳腺發炎、產後憂鬱等產後併發症。
生產後,身體會有一些正常的變化,例如子宮在產後3、4天內開始正常性的縮小,大約在產後6周,會恢復到正常大小而回到骨盆腔內,產道韌帶也會恢復到懷孕前狀態。另一種屬於進行性變化,包括為哺乳需求,產後乳汁開始大量分泌;孕期停止的月經,也在產後慢慢恢復正常週期。

產後6週,子宮會恢復正常
產後約4∼6週,子宮會開始慢慢恢復。從子宮底到肚臍的長度,每天會以縮小1公分的速度進展。大約在產後1、2週,子宮可回到骨盆腔,6週就可恢復正常大小。以腹部按摩、使用子宮收縮劑,都能幫助子宮收縮。
假如子宮復舊情況不好,要注意可能有以下原因:

  1. 膀胱脹大,把子宮往上推,進而影響子宮收縮。

  2. 未哺餵母乳的產婦,子宮收縮會比哺乳媽媽來得差。

  3. 生下巨嬰,子宮收縮也會比較差。

  4. 月子期間喝生化湯、麻油雞,都有助子宮收縮。未食用的產婦子宮復舊會較不好。

  5. 感染造成的影響。

  6. 胎盤未完全清除乾淨。

正常惡露顏色變白、量減少
此外,生愈多胎的產婦,產後子宮收縮的疼痛比較明顯,必須用止痛劑緩解。至於惡露的變化,正常情形是在生產後,慢慢從紅色轉變到白色。產後2、3天呈現鮮紅或暗紅色,3∼10天呈粉紅或咖啡色;10天後轉為淡黃或白色。
如果惡露的顏色一直很鮮紅,量也未減少;或是慢慢恢復正常,突然又呈現鮮紅色;或坐著惡露也會大量流出,就要小心可能是延遲性產後出血,必須檢查是否胎盤未清乾淨所導致。假如惡露伴有惡臭,則要懷疑是否由感染造成。

產後留意身體的變化

生產時陰道會擴張,在產後會變得鬆弛,需要3、4週的時間復原,6週後即可完全恢復正常。而孕期月經會暫停,產後如果哺餵母乳,會刺激泌乳激素,抑制卵巢排卵,比較不容易受孕。
大約在產後6個月之後,月經才會再來。未哺育母乳的產婦則在產後約5、6週,就會開始有月經。
至於乳腺的變化,因產後腦下垂體前葉會分泌泌乳激素,刺激乳汁分泌。在寶寶開始吸奶後,就會刺激腦下垂體後葉,分泌催產素,刺激乳頭平滑肌造成收縮,進而促使乳汁排出,就是所謂的初乳。
另外,也要注意產後心血管的變化。懷孕時,心臟血液的輸出會增加,產後容易多汗、多尿;而生產時膀胱容易被壓迫,不自覺想尿或漲尿,膀胱較難排空。在產後必須密切觀察4∼6小時,如果一直無尿意,必須進行導尿。
在消化道系統方面,孕婦腸蠕動較少,產後也會慢慢恢復。有些產婦怕傷口痛,排便不敢用力,容易造成便秘。如果2、3天未排便,可給予軟便劑。
生產後也要注意產婦體溫變化。產房溫度很低,溫差變化加上施打點滴,都會使產婦出現寒顫,這時候要做好保暖。
產後6小時,如果出現2次體溫超過攝氏38度,必須評估是否因產褥炎期發炎(例如產後傷口紅腫熱痛或瘀血、分泌物有膿等發炎現象)所引起發燒。如果產後各項恢復狀況有明顯異常,就要檢查是否有產後併發症。

產後要注意的併發症

  • 產後出血
    徐弘治醫師表示,最常見的產後併發症就是產後出血。產後24小時內要持續密切觀察出血狀況,如果自然生產後的出血超過500c.c.,剖腹生產超過1000c.c.就要特別注意。產後出血分早期以及延遲性產後出血。
    早期產後出血:產後24小時內出血,屬於早期產後出血,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不好、產程太久、胎兒太大、產道裂傷、胎盤殘留,或比較可怕的瀰漫性血管凝血病變(如胎盤剝離、羊水栓塞而影響凝血功能)等。
    延遲性產後出血:產後24小時到42天的出血,稱為延遲性產後出血,多因為胎盤未清乾淨造成,常在產後幾天出現,這時候必須找出原因,如果子宮收縮不良就要給藥加上按摩,傷口有問題,必須進行修補,胎盤殘留則要加以清除,若是瀰漫性血管凝血,必須進行輸血。

  • 感染
    產後感染以子宮內膜感染佔最多。因為生產後,細菌較容易侵入產道、子宮而引起發炎,此外,會陰切開的傷口、剖腹產傷口也可能出現感染、發炎情形。另外像是泌尿道發炎、乳腺發炎等,也是常見的產後感染。一般在產後感染的治療方式如下:
    傷口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必要時切開傷口將膿引出。會陰切開的傷口可同時服用抗生素以及溫水坐浴加以治療。
    泌尿道感染:產後細菌侵入膀胱甚至腎臟,都會造成感染發炎,嚴重還可能引起敗血症。在臨床上會先以廣效性抗生素治療並進行細菌培養,再適當的選擇抗生素治療。
    乳腺發炎:乳腺紅腫熱痛若持續2∼3週,就要懷疑是否為金色葡萄球菌感染。有時寶寶的口腔會帶有一些細菌,也會經由吸奶造成媽媽乳腺發炎。乳腺炎的治療剛開始可用抗生素,若延誤時機而積膿,可能要切開患部做引流。

  • 子宮復舊不完全
    子宮會在生產後6週恢復正常大小。媽媽若發現惡露沒有從紅色轉白色,可能就是子宮復原不完全,必須使用子宮收縮劑、抗生素,並且要懷疑是否胎盤殘留,須至醫院就診做進一步的檢查及清除。

  • 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栓塞性疾病最常發生在生產後。如果是靜脈血管性發炎,血栓在血管中不會到處移動;若是非發炎性靜脈血栓,血栓會亂跑,若造成靜脈栓塞就很危險。治療時必須依部位而做不同處置:
    淺部血栓靜脈炎:多出現在小腿處,尤其是懷孕期中有靜脈曲張的產婦,比較容易發生。患者必須經常熱敷、多休息,並穿著彈性襪。
    深部血栓靜脈炎:多在腿部。有深部血栓靜脈炎的情況,必須臥床、吃止痛藥和抗凝血劑。
    肺部栓塞:血栓若隨著血液進到肺部,會造成呼吸困難、咳嗽、咳血。若經X光檢查發現肺部有積水,嚴重可能造成休克。治療方式是須將病人頭部抬高,給予足夠氧氣,必要時做進一步插管,甚至請心臟外科醫師做血栓清除手術。

生理照護10重點
產後照護的注意重點包括預防出血(24小時內要密切觀察)、幫助產婦進行疼痛的緩解,以及幫助產婦身體恢復、體重的恢復等等。

產後照顧事項包括:

  1. 監測血壓:每15分鐘量測一次血壓、脈搏,注意血壓是否下降,陰道是否持續出血。

  2. 注意出血量:出血量多要進行輸血,並給予子宮收縮藥。

  3. 及早下床:產後盡可能在4∼6小時內下床,以減少膀胱脹尿、便秘的機率。第一次下床時,必須有人在旁,以避免跌倒。

  4. 會陰傷口照護:自然產會陰切開傷口在24小時內要進行冰敷,第二天採溫水坐浴方式幫助恢復。剖腹產傷口如果有發炎,要將傷口切開引出膿。

  5. 注意排尿:如果產後4小時都一直未排尿,為避免造成膀胱水腫,必須進行導尿,以免影響子宮收縮以及增加感染機會。

  6. 乳房照護:一出生就可讓寶寶趴在媽媽身上,做立即乳頭吸吮。產後6小時內要做第2、3次哺乳,護理人員會視情況教導產婦餵奶技巧。乳腺必須維持暢通,建議在產後24小時內開始用手擠奶,以確保有足夠乳汁分泌。之後亦須每天觀察乳房是否有紅腫熱痛等情形。

  7. 子宮照護:產後如果子宮一直呈現軟軟的,代表收縮不好,照護上要給予下腹部按摩,並服用子宮收縮藥。假如一壓就會痛,或排出惡露有臭味,都可能是感染造成發炎。

  8. 腸胃道照顧:產後最慢在3、4天要排便,媽咪可多補充水份,多吃高纖維食物,必要時使用軟便劑,以減少便秘發生。此外,產後及早下床、及早進食也有幫助。

  9. 觀察惡露:量太多可能是出血,有惡臭可能是發炎。

  10. 下肢照顧:小腿按壓會痛,要懷疑是否為靜脈血栓、靜脈發炎。輕度可穿彈性襪,重度除了彈性襪,還要服用抗凝血劑。

情緒變化不可忽視
徐弘治醫師特別強調,產後媽咪的情緒問題也是觀察及照護重點。生產後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媽咪會感到沮喪,產後1、2週會有莫名的掉淚、挫折感、睡眠障礙等情形。這類心理上的問題,必須有先生和家人的支持,幫忙分擔照顧寶寶責任,同時讓產婦有情緒發洩的管道。
若未加妥善重視心理的起伏變化,情況嚴重時,會演變成產後憂鬱,可能在產後1∼6週出現失眠、飲食失調、焦慮、疲憊、情緒不穩、自覺有罪惡感等現象,甚至有自殺傾向,必須盡快就醫,請精神科醫師協助治療,或是使用抗憂鬱藥物,以免發生自殘或殺嬰等悲劇。
從懷孕、生產,一直到產後,媽咪生理、心理都會出現許多自然的變化,必須先了解生產後正常的恢復狀況,再進一步觀察。一旦有異常,必須就診請醫師協助,讓媽咪的身心各方面,都能在產後迅速恢復,亦能當個健康快樂的媽咪!

 

 

徐弘治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馬偕醫院婦產科總醫師、美國馬利蘭州大巴爾鐵摩醫學中心婦產科總醫師、美國約翰霍甫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現任: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院婦產科副教授
 
 

 

植物指甲花白髮增色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