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步驟 關掉寶貝尖叫開關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精神科醫師 蔡佩蓉
攝影/PANDORA KIDS PHOTO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蔡琇惠
Model/模特兒:漂亮媽咪 林郡芳、可愛寶貝 朱泰熹(※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小美,媽媽下班回家很累,妳可不可以不要再吵了!」「奇奇,你再繼續叫下去小心我揍你!」如果做一個小孩討厭行為排行榜,「尖叫」肯定名列前茅。寶貝尖叫到底是無理取鬧還是有跡可循?安撫瘋狂尖叫的寶貝有什麼秘訣?寶貝持續尖叫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自閉症或過動症?

不同年齡層 尖叫原因大不同
家裡有小寶貝的媽咪對孩子尖叫的場景一定不陌生。但妳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尖叫嗎?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精神科醫師蔡佩蓉表示,孩子尖叫通常是要傳遞某種訊息,有可能是表達需求,也有可能是表達情緒,而這也和孩子本身的氣質息息相關。因此要找出寶貝尖叫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根據「氣質」、「需求」、「情緒」等3個層面判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寶貝尖叫的原因也會隨著各個年齡層不同的發展狀態而有所區別,下面就來看看孩子在各個階段可能的尖叫原因:

  • 5個月∼1歲半
    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十分薄弱,尖叫是他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也是測試發聲、學習和聲音相處的一種過程,透過尖叫,孩子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發出這樣的「聲音」。

  • 1歲半∼3歲
    此時孩子開始有語言表達能力,且自我意識愈來愈明顯,會試著用語言和父母溝通、表達需求。當孩子的需求被誤解、被拒絕,或他不想遵從父母的指令卻又無法用語言陳述時,就會用尖叫的方式表達抗議。另外,孩子在感覺自己受到冷落、不被大人重視時也會用尖叫吸引大人注意。也有些孩子會利用尖叫作為爭取玩具或食物等自己喜愛的物品的手段。

  • 3歲以上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大多可以用語言和父母溝通、表達需求。但當他們出現憤怒、挫折等比較極端的情緒時,由於情緒比較難用語言表達,因此他們還是會用尖叫的方式來反映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因為更有主見,當他們不想遵守大人規範而想行使自主意識時,也會用尖叫挑戰大人的權威。

病理性尖叫3大類型

  1. 語言發展遲緩
    現代少子化社會,大多數家長都很疼小孩,孩子往往不需要說話就可以滿足需求,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蔡佩蓉醫師表示,家長應隨時留意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態,假使孩子已經超過2歲卻還不會用簡單字彙表達日常生活需求,總以尖叫或肢體語言和大人「溝通」,就要小心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2. 自閉症類群障礙
    自閉症類群障礙包含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這種類型的孩子可能會有各式各樣的自我刺激,譬如搖頭晃腦、擺動身體或一直繞圈圈,表現在語言的區塊則可能是尖叫或發出怪聲。由於他們對環境很敏感,一旦周遭環境變動過大就會頻繁尖叫,因此在求學階段往往會造成老師和同學的困擾。觀察孩子是否有自閉傾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社交互動困難;孩子平常不會主動與他人互動,在與他人相處時既缺乏眼神交流也沒有分享的能力(譬如沒有「用手指某樣東西」這種分享式舉動)。一是刻板行為;也就是一直重覆同樣的語言,或使用固定玩具做重覆而呆板的動作。提醒爸媽,如果孩子常頻繁尖叫並伴隨上列兩種癥狀,還出現語言發展緩慢或無法用肢體語言表達需求的現象,就可能是自閉症類群障礙,最好儘速就醫治療。

  3.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過動症的孩子因為無法集中注意力、衝動控制能力較弱(與他人互動時無法控制力道),很容易不小心傷害他人。生活中常出現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也常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在社交和學習頻頻撞牆又無法控制情緒的狀況下,就會用尖叫來抒發這些負面情緒。

溝通別躁進 語氣溫和堅定
當孩子在公開場合尖叫時,第一時間可以將孩子帶離現場到一個獨立空間,以溫和、堅定的語氣詢問他尖叫的原因,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孩子平撫情緒後再帶他回到現場。如果孩子的情緒遲遲無法緩和,爸爸媽媽可以「換手」溝通,孩子面對不同對象也許會因此態度鬆動、放下固執的情緒。如果孩子尖叫的地點不在室內(如餐廳、音樂廳或百貨公司)而在捷運或公車上,可以帶孩子在下一站下車,在月台上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和孩子進行溝通。若孩子尖叫地點不在公共場所,則可以給予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抒發情緒,等孩子的情緒逐漸緩和下來再和他進行溝通。
蔡佩蓉醫師表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前必須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並在溝通過程中向孩子表達對他的理解。如果孩子是因為「想要」某樣東西(譬如要吃餅乾糖果、玩玩具、看電視或玩3C產品)而哭鬧,應視情況堅持原則,告訴孩子「不能滿足需求的原因」。與孩子溝通時毋須躁進,重點是讓他了解父母的想法和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評估當下情境 避免「不合理期待」
許多人在孩子尖叫哭鬧時也會跟著大吼大叫,會出現這樣的反應多半是因為覺得孩子超出自己的掌控範圍或覺得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但正如前面提到,孩子尖叫多半是要傳達某種訊息而非無理取鬧。因此,當孩子出現尖叫的舉動時,父母應該放下成見先去探尋孩子要什麼?孩子要表達什麼?同時評估當下情境、判斷自己對孩子「不尖叫」的期待是否合理?蔡佩蓉醫師說,常看到有些家長深夜仍帶著孩子到處趴趴走,或帶孩子參加長達2、3個小時的活動,孩子因為想睡覺或無法長時間維持專注力,自然會大哭大叫。她表示,包括時間、地點以及孩子的年齡、狀態都會影響孩子的表現,父母在教訓孩子前應該先反躬自省,不要劈頭就指責孩子。而在此同時,父母也應該讓自己保持理智專注在孩子的需求上,不要過度在意世俗眼光。她說,很多父母在外面打罵小孩都是囿於外界觀感,覺得自己在孩子尖叫時必須做點什麼才符合好媽媽或好爸爸的設定,但這種「做給別人看」的處理方式並不正確,且有可能讓自己產生愧疚感。
蔡佩蓉醫師指出,在孩子尖叫時暴走的父母,也可能是因為平時累積太多負面情緒,以致碰到「小孩尖叫」這種不可控的情況時瞬間情緒失控。她建議,父母平常就應該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適時紓解負面情緒,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成為壓垮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穩定情緒 先建立安全感
要預防孩子養成尖叫的習慣,可以從「心理」和「行為」兩個層面著手。在心理層面,首先應該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很關心、愛護自己,這樣他們的情緒比較能夠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其次,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並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表達他的感受和需求,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並訓練語言表達能力。蔡佩蓉醫師強調,人類具有豐富而複雜的情緒,惟有大量的溝通及互動才能讓孩子以比較成熟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尖叫是因為他很害怕、恐慌,父母在這個時候若對孩子不理不睬,孩子未來有可能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
而在行為層面,父母作為孩子的典範必須時時控管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即便有情緒也應該力持鎮定,特別是生氣的時候不要大喊大叫以免孩子起而效尤。要記住「有穩定的父母才有穩定的孩子」。其次,在面對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時應該堅定原則,不要輕易妥協,這樣才不會讓孩子養成「把尖叫當武器」的習慣。最後,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給孩子一段反應時間去做心理準備,不要貿然要求孩子更改行為模式,這樣也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情緒波動。

專注孩子需求 別太在意旁人眼光
蔡佩蓉醫師表示,很多父母因為害怕長輩、旁人議論或對處理孩子的事感到不耐煩,只想讓孩子在最短時間內停止尖叫,卻沒有關注孩子真正的需求。這種「只滿足大人需要」的作法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極大傷害,影響孩子自我認同及人格發展,甚至會讓孩子未來產生情緒障礙。她提醒,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波動時,應該讓孩子適當宣洩情緒並傾聽他的需求,這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



蔡佩蓉
學歷:輔仁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研究醫師、彰化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兼任諮商師、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家庭治療專業訓練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鹿東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植物指甲花白髮增色粉